青史尽成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四百四十九章 张相的终身大事,大明第一臣,青史尽成灰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按照江楠的指点,张希孟越发熟练,不消一盏茶的功夫,就已经驾轻就熟了。
接下来张相公就体会到了这项活动的解压之处,你只要双手不停重复机械动作,大脑可以完全放空,摆脱乱入牛毛的事务干扰。
而当你放下织针的时候,又能快速进入状态。
也就是说,这项神奇的活动,可以让脑和手完全分开,各自休息。要知道像张希孟这样,每天都有一大堆政务要做的人,几乎每时每刻,脑袋都在旋转着,十分容易疲惫,思维混乱,注意力不集中,效率低下。
但如果穿插其中,织织毛衣,就能大幅度缓解,快速恢复状态……实在是太解压了。
他干脆一边织毛衣,一边询问江楠,打听毛纺的发展情况,看看具体到了什么程度……江楠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,尽量告诉张希孟。
其实这事情的开端,还要感谢张希孟,汉人缫丝织布,更习惯用丝绸棉麻这些,对于毛织属于一片空白。
偏偏张希孟建议了蒙古俘虏改造。
顺利毕业的蒙古人融入了大明治下,有也先帖木儿这种兽医,自然也有当了屠户,当了脚夫,农夫的。
总而言之,五行八作,三教九流都有他们的身影。
其中一些蒙古人就制作毛毡,用来当成垫子,或者制成毡帽一类的东西。随后也有人将收集的羊毛,牛毛,马毛,清洗之后,制成毛线,然后编织成毡帘,可以挂在门上防风寒。
起初羊毛这类东西,在屠宰场不花什么钱,就能弄到。
军工作坊用的生牛皮,也会刮掉牛毛……反正原料几乎不花钱,弄出来的毛毡,毡帘都很廉价,而当下这个时候,物资奇缺,不是那么富裕的百姓,还挺喜欢的。
但也仅此而已,粗糙劣质的毛织物,根本入不得法眼,摆不上台面。
你看街上有绸缎庄,有棉布行,就算家庭主妇织的葛布,也有人收,但是这些毛织物,只能摆在街边地摊,吆喝着叫卖,跟卖布头的比还不如。
所以说要想一下子弄出呢绒,一下子就得到百姓的喜爱,迅速畅销致富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,人们的消费观念是极难改变的,尤其是在古代,需要以几十年,上百年来潜移默化,润物细无声才行。
不过毛纺有着千般不是,却有一样优点,那就是便宜!
至少在眼下的大明看来,还是很便宜的。
棉花要田里种,桑树也是一样,唯独毛纺,原料是动物的皮毛。而分田之后,家家户户都有点谷糠一类的东西。
鸡鸭鹅,猪狗羊,或多或少,都能养一些……这些动物除了杀了吃肉,也没有太多别的用处。
其中牛皮牛角,价格很贵的,而且军中需要,剩下的羊皮啊,羊毛啊,都是不值钱的,驴皮还能做阿胶,猪皮只能做皮冻。
因此只要花点钱,就能收购一大堆混杂了猪鬃的羊毛。
这点到了后世也是一样的,如果下到农村市场,遇上卖牛肉的,一张完整的牛皮,只要一百块钱……当然了,这种牛皮和那些专门制作皮衣、皮包、皮具的优质牛皮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反正本着物尽其用,羊尽其毛的原则,当下发展毛纺,的确是干净又卫生,物美价格廉。
张希孟和江楠聊了很多,他手里的毛衣也渐渐有了模样,半截袖头差不多弄出来了。张相公大喜过望,他挽起袖子,把毛衣套在了自己的胳膊上,然后张希孟的脸色就变了。
千百条虫子,同时趴在了胳膊上,不停涌动着身躯,要往肉里钻……太刺痒了!
张希孟赶快扯了下来,幸好只是一截袖子,这要是做成内裤,估计能原地飞升!
江楠看他一脸嫌弃,也笑道:“这里面混了猪毛,马毛,骆驼毛……扎人可疼哩!”
张希孟皱眉头,无奈道:“这也太差了,谁能要啊?”
“所以要送去高丽,给北伐将士啊!要不然咱们也拿不出那么多的棉花啊!”
张希孟再度沉吟,远征之苦,的确不足以对外人言说啊!就拿这些让张希孟避之唯恐不及,甚至连普通百姓都嫌弃的毛衣,送去了高丽,关铎那帮人保证能当成宝贝。
高丽那个地方,冬天苦寒,下大雪,土地又贫瘠,产出很有限,活下去都很难,也难怪中原王朝不太看得上。
“打仗的时候,什么都是好的,毛衣,毛毡,有多少要多少。但是要想真正把毛纺产业发展起来,却不是这么容易的。”
张希孟将毛线拿在手里,捏了捏,又粗又硬,很不舒服。
“你家做过生意,你说要怎么才能让这东西不扎人,又柔软保暖呢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