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苹果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12章 火烧白洋淀,大明风流,大苹果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火焰腾空,烟尘滚滚。

大火未至,滚滚的黑烟已经开始顺风弥散。

去年没有收割的芦苇虽然在近日的阳光照耀下变得干燥,但是这些芦苇的下方都是浅水,芦苇吸水性强,白天阳光蒸发,到了晚上下方的湖水又会顺着芦杆慢慢往上渗透。

所以,其实在夜半这个时候,芦苇是半湿半干的状态。

再加上春天到了,新的芦苇绿苗已经长满了苇荡。半干的芦苇和嫩苗在火中燃烧,便会产生大量的烟雾。

而这些烟雾借着风力将整个芦苇荡迅速弥漫,先于大火影响到数百步之外的芦苇荡中的一切生物。当然也包括躲藏在芦苇荡中的人。

刘七率领七千多义军正藏在五宫淀和白洋淀的芦苇荡中。

正如张延龄所预料的那般,接连的胜利让义军上下洋溢着一种战无不胜的盲目自信之中。官兵的不堪一击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。

刘七原来作为西路军一路沿着易水连下数座县城夺下了易州。他来到雄县据守,是源于义军不久前的一次战略上的争论和调整的安排。

随着局面的演进,义军首领们在义军未来发展的方略上进行了一次会议。

在会上,不久前投奔而来的齐彦名提出了一个策略,那便是义军必须往南攻击,渡江夺取南京。最终以江南稻米富足之地为根本,在南京建立朝廷,和大明分庭抗礼的策略。

这个提议得到了杨虎和刘宠的支持。但是这么做便意味着不能往北威胁京畿。甚至可能最终要丢掉河北这块已经站稳脚跟的地方。

赵燧不同意。因为他觉得,河北是义军的家乡,当地百姓如此拥戴,放弃河北之地,便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期待。赵燧还这说,义军兵士大多都是河北本地百姓参军的,父母妻儿都在河北,若是让他们离开家乡南下,他们怎能安心?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。

赵燧还有第三个理由,那便是现如今河北河间保定两府已经是义军的地盘,这里无论是人力和物资都可以迅速的补充。一旦丢了这里,大军转进南下,那便成了无根之萍。一旦遭遇挫折,进不得退不得,到那时岂非成了流寇了。

不得不说,赵燧的担心是有道理的。但是齐彦名坚持自己的意见。他认为在目前的情形下,河北是死地,若不为了大局着想,为了义军的未来着想而拘泥于此的话,很快便会被官兵四面合围,一步步的绞杀在这里。

双方都是有道理的,两人据理力争,争吵不下。杨虎支持齐彦名的意见,认为南下将开创大局面。而刘七则支持赵燧,认为赵燧的想法比较实际。认为现如今最要紧的是巩固站稳脚跟,而不是去想夺南京,建立朝廷。这未免异想天开。

这是义军首领们之间第一次在大的方略上产生了分歧。

刘宠内心里是支持齐彦名的南下计划的,但是赵燧的意见他不能不重视。赵燧自入伙之后,已经成为了义军的智囊。对于义军发展到今日的局面居功至伟。一方面要重视赵燧的意见,另一方面也要为将来打算。

于是乎,刘宠提出了折中的计划。那便是分兵。

十万兵马一分为二,他和郑虎齐彦名率五万大军往南进攻。赵燧和刘七率五万大军固守河间保定两府。这样,一旦南下受挫,起码还有回旋掉头的余地。而如果夺下了南京,稳固了局面,则赵燧和刘七再带着兵马南下。

这看似是两全其美的办法,但其实犯了兵家大忌。义军如今的战斗力其实很一般,数次取胜靠的都是诡计和谋划得手。义军如今尚且做不到每人都有像样的兵器在手。盔甲马匹重型攻城器械都是少的可怜。在这种情形下分兵,无异于作死。

但是,正是因为前番官兵的表现太过拉胯,给了义军首领们无比的信心。他们认为官兵羸弱,不堪一击。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么做的危险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这个人偶师不太正常

良心未泯啊

神话复苏:开局九个绝色师姐

苗苗种树

逍遥小仙农

辣条一块钱

超级潜龙

卧虎腰红

黑河湾风云

胡语人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