键盘战斗家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三百零八章 出战,红楼从辽东开始,键盘战斗家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金江镇节度府,管军民两政,军政如今紧锣密鼓的行动,牵扯了唐清安大部分的精力。
但是民政也不能放下。
“战事未雨绸缪,未虑胜,先虑败,故可百战不殆矣。”
抽空见了冯胜之,顾应时,唐清安慎重的交代,关于今年年初的屯田,以及播种事宜。
民政发展的好,唐清安就不怕今年的战事遇挫。
军队稳打稳扎,哪怕打不赢,也不至于大败。
而他背后有数百万辽民的支撑,不同于历史上的东北大帅入关。
战事上一次的失败,则万事皆空,军心低落,导致他灰熘熘的退回东北。
对于攻打蛮族。
金江镇民心旺盛。
哪怕今年战败,明年再战,明年战败,后年再战。
他有这个底气和蛮族来消耗。
倒是要看看,蛮族是否有这份元气,来跟他比拼如此的消耗。
比消耗,靠的就是民政。
民政做的好,才有实力来比拼潜力。
不然落得历史上毛文龙的东江镇的结局,空有辽民而无粮食,无力发挥力量,只能困顿于断粮之局。
目前金江镇的地盘不大,可是多年来的努力,做到养活数百万辽民,已经有了这个雏形。
可是如果今年战事不顺,他观朝廷的形势,明年是不可能如今年一般,还有这么多的积蓄来支持他的。
那么金江镇越往后,就越需要靠自己。
当然。
如果一战而胜之,以新收复的平原地带,则立马缓解金江镇的粮荒,并且能收拢福建沿海各地的无地之民。
不过这是最好的结局,唐清安也要考虑坏的结局。
“你们建议的,成立新的衙门,专门负责农事,收集全国的好的耕作,并且研究更好的耕作方式,这是值得肯定的。”
唐清安夸赞道。
耕作方式,是一直进步的,汉朝时的田亩产出,是一个顶峰,宋朝的田亩产出同样是一个顶峰。
《基因大时代》
而到了前明,田亩产出又到了一个顶峰。
朝鲜如今的耕作方式就很落后,原本的历史上,随着毛文龙建立的东江镇,大量的辽民涌入朝鲜。
为朝鲜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方式,让朝鲜各地官府学会了如何新修水利,学会了插秧法。
水利工程,促进了田亩的增加,先进的插秧法,则使得田亩产出增加,因此朝鲜的人口,在十七世纪中后期开始暴增。
前明为上朝天国,并不只是形势上的,文化上民生上,方方面面碾压周边的国家。
大周承袭大明,并无大的变化。
北方地区现在是麦粟复种,南方许多地区,原来是单一的一季晚稻。
初春播种,九月底十月出收。
优点是生长时间长,冬季田休闲,单产较高。
逐渐发展为芒种节,白露节收的中稻,变为麦类作物,与晚稻谷在水田内的轮作两熟制。
稻麦两熟,亩产量低,但是加起来的亩产,要比单一亩产还是要高的。
还有其他地方不一而定,例如有的地方虽然是两季,但晚稻或者中稻以前的作物,不是麦而是油菜,蚕豆,豌豆,大豆,绿豆等作物。
还有些地方,是中稻与其他作物轮作,如荞麦,绿肥,亚麻等等。
还有的地方消息闭塞,仍然还是一季晚稻。
田亩的产出,各地的情况也不同,高的很高,例如嘉兴湖州地区,亩产四五石,低的也很低等等。
高产和地产,都不能作为代表。
总之,大周国内的亩产,平均下来后。
南方一季的亩产为两石七斗二升,稻豆轮作,或麦稻轮作,田亩中稻两石,麦一石或豆一石。
北方地区,夏麦秋粟,合起来高于两石,如果只种一季,则将近两石。
“番米要大力推广。”
田亩以如今的耕作方式,已经达到了上限,唯有新的农作物,能提高亩产。
唐清安对于各种资料虽然有些认识,但是五谷不分,只能以自己知道的知识,交代众人。
对于将军引进来的番米,冯胜之和顾应时还是认可的。
“用番米来轮作,比原来的轮作方式,产量逐年在提高,的确值得大规模推广。”
冯胜之建议道。
“未光复辽东前,番米仍然以海岛为主,如果今年大胜,则开始在金州推广番米。”
“将军的建议是稳重之言。”
顾应时点头。
番米乃利器,的确不能被敌人所得。
此物在各岛试种,到如今产量越来越大,种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,成为了当地百姓常用之物。
唐清安没有怀疑过番米。
他穿越前的时代,很多人对于这方面,没有看过史料和研究,只根据自媒体的言论而妄言。
他虽然也不懂,可是后世的研究者是确认过的,他信科学,不信民科。
在明清时期,各种轮作方式。
如果用玉米或者甘薯参加轮作复种,亩产量要比其余农作物,增产百分之二十三点七五。
在嘉庆十七年,玉米甘薯的增产出来的产量,对比原来的农作物产量。
人均在原来的收获上,多出了九十斤的口粮。
后世的学者,已经做了详细的定论。
这人均多出来的九十斤的口粮,才是清朝人口暴增,比前明还要多出一亿多人口的根本原因。
不是因为任何政策,而是因为粮食的增加。
而番米,玉米都是明朝引进的。
番米引进的最晚,万历末年才在福建开始试种,玉米进入的时期虽然早,却是由西南从国外引进,在云南不适合耕种的地方种植。
两物都不是清朝引进的,不过是享受了前明的余荫。
连盟友蒙古,都向对方施行减丁政策,如何会愿意汉族人口暴增,岂不是自相矛盾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