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海观潮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搞房产,重生之工业狂潮,滨海观潮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2003年称得上华夏民营经济最为蓬勃的一年,其实带动钢铁、铝业发展的源动力,还要归功于房地产。
盖房子要用钢筋吧,装修用铝合金吧,华夏国内房地产的热浪正在成为拉动内需的第一动力。
自1998年房产政策解冻后,市场回暖就成为必然趋势,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始,房产投资成为新的热点。
不过到了今年,有心人发现,房子不是用来住的,而是用来炒的!
从年初开始,沿海一些城市新开发的楼盘里,出现了一群又一群的文州人,他们举着“文州购房团”的小旗子,像买菜一样买进房子。
9月下旬,《东方早报》刊发了一篇报道《文州千亿民资全国炒楼30亿资金流入沪市》,这篇文章的记者说:
“10万文州人在全国各地炒楼,动用民间资金约1000亿元。文州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,其中至少90%以上是炒楼。”
“保守估计,炒楼群体在7万人以上,以企业白领、政府官员家属及公司负责人为主......文州全民在炒房。”
“按照回报率15%计算,1000亿元投资可净增产出150亿元,这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赚钱,可谓‘文州第一产业’。”
“据称,炒房团还把全国房产市场分为四级:一级市场是燕京、沪市、鹏城等,房价5500元每平米以上;二级市场为东部沿海地区,如姑苏、旅大、金陵、榕城,房价4000到5000;三级市场为东西部结合地带的省会城市或西部经济发达城市,如江城、星城、庐州等,房价2500到4000元;四级市场是位置比较特殊的省会周边城市,如徽州、八桂,房价1000到2500元......”
在文州炒房大军中,除了握有游资的小商人外,也不乏成名人物,比如本书第一百九十八章提到的吴俊。
2002年年初,吴俊出手3.5亿元买进了沪市商业繁华地段徐家汇一代一幢总面积为8万平米的烂尾楼,稍事装修之后在今年转手,进账10.5亿元。
这段时间,报纸上、网络上许多人在炮轰“炒房团”,称他们是房价飘升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陈立东知道,对炒房团的挞伐,事实上预示着华夏房地产暴涨时代已经来临。罗浩怂恿他,准备让东华集团涉足房地产,拿地、盖楼、出售,在地产业分一杯羹。
包工头出身的陈立民态度更加迫切,国庆期间跑回家,面对面地做陈立东的工作:“论规模、比业绩、拼实力,咱东华建设比哪个地产商差?
咱们如果盖房子,绝对是良心企业,房子做出来让老百姓放心,你还有啥担心的?”
陈立东笑着说:“我早就说过,东华不搞房地产,你就别鼓动我了。”
陈立民揉了揉眉心说:“东啊,你没算过,盖房子利润太高了,按照现在的建材价格,每平米的建安成本才六七百,卖掉后能几倍赚回来。
咱们东华搞房地产,肯定依法依规,不偷工减料,为啥放着钱不赚?”
“哈哈,我怎么就没算过呢?”陈立东继续笑着说,“我只是担心房地产行业的水太深,拿地、审批、验收,层层闯关,你要不搞潜规则,你就争不过人家,要是搞呢,就让人将把柄抓在手里。”
陈立民不忿地说:“能有啥把柄?”
“大哥啊,你也知道,咱们东华跟政府打交道很少跪着求人。
因为我们在各地投资是办实业,真金白银去给地方做贡献。
而如果搞房地产就是两回事了。找人审批要送手续费吧,哪个部门不打点你能盖到章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