眀志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二百四十六章 意外之喜,大魏春,眀志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所括后世也一样:晴天时刮的是西风,阴天或下雨天刮的还是西风。

微风习习时刮的是西风,狂风大作、乃至沙尘暴的时候还是西风。

哪天能见到回下山风(南风)或东风时,李承志感觉就跟过年似的……

“如何交待你便如何做,不然真等深秋时节大风来了,你哭都来不及……”

李承志斥着李松,又沉吟道:“便是流民至此,合士卒足有上万众,但建房已是来不及了……那就就地取材,挖窑……”

挖窑?

李松的眼皮不由自主的跳了跳。

“郎君,仆早试过了……这里不似关中,尽是黄土,而是土中带沙。不管窑口挖多深,只要深入丈余,窑顶必塌……”

“不是横窑,而是坚窑,便如这种……嗯,你们也过来看……”

李承志抽出佩刀,就地给李松等人划着图:“选地势高坦之处,向下挖掘成池,顶部担以木椽、树枝,再糊以湿泥盖顶,它还能怎么塌?

若是还怕窑壁垒陷,那就用砖石垒砌,或直接用粘土糊墙。而后再在出口处挖一斜道,可供人上下进出……”

众人听着眼睛一亮。

这听着,似是再大的风都能防止?

除非风大到能吹着车轮大的石头砸塌顶的程度。

而且比平地造房简单了不止一倍,连墙都不用垒,更不用发愁哪里去寻找大树,好用来架梁立栋。

众人眼神灼灼的看着李承志,心里佩服的不要不要的:

郎君果然是神授之人,随手一指,就能化腐朽为神奇?

虽然不是每一次被这些人崇拜了,但李承志的脸依然有些烧。

什么化腐朽为神奇,就如那炼钢锻铁一般,这是正儿八经的前人智慧。

这种窑洞俗名地窝子,专用来解决地质沙化较严重的区域的居住问题,在西北极其普遍。

再往西北方向一二百公里,就是罗布泊,也就是后世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。没对外公开之前,无论公文还是私信中,那里只有一个名称:地窝堡(音‘铺’)!

钱学森,钱三强等元勋,就是住在这种地窝子里,造出的原子弹和导弹。

由此正西约两百多公里,就是玉门,当年也叫地窝堡,铁人王进喜就是住在地窝子里,开发的玉门油田。

再往西,一直到新疆,叫地窝铺的地方不要太多,都是因此而得名。

比如乌鲁木齐的地窝铺机场……

感觉李彰总是比人慢半拍,李松李亮等人已然在计划哪一营去伐木,哪一营去拉粘土,哪一营挖窑时,他才想明白这“地窖”是何物。

他皱着眉头,冷不丁的问道:“窑外连墙都无,若是下雨,岂不是全流进去了?”

李承志绝倒。

天气虽是死的,但人总是活的吧?

他无奈的叹着气:“地窑四周可以垒坝阻水,也可以挖渠导水……但凡有口气在,谁还能眼睁睁的看着水流进自个家里?”

李彰一愣,转眼间一张脸就羞的发紫。

众人再无异议,众人一致决定,就造这种窑。

而后李承志又给他们讲了讲如何防火,以及冬于取暧时防炭毒(一氧化碳)的一些事项。

也就堪堪说完,听到一阵马蹄踏地的声音,李承志下意识的一扭头,看到一骑正从营北奔来。

走近一看,却是李聪。

李聪不是一大早就被李松派去,看着铁倌儿(老铁匠)带着徒弟,去起炉了么?

这才小半天,至多也就是刚建好炉,等炉烧干,怎么也到天黑了。

李承志心里一跳:难不成是炸炉了?

不然李聪不可能这么早就跑回来,还这么急?

遭了,估计是粘土的耐火度不够……

光是路上就要十天,李承志不敢在这里耽搁太久,自然没时间等着李松从临泽(张掖辖县之一,距此一百余里)拉来高粘土之后,再教铁匠如何起高炉炼矿。

权宜之下,他就让老铁匠在河岸边挖了些红土,又在里面掺了些石墨,用来烧砖起炉。

这东西是从祁连山上冲下来的,其中高岭土的含量比重不低,按理说是够用了。

但谁又能保证一点意外都不出?

也不知伤到人没有,更不知伤了几个……

李承志心中微沉,看着越奔越近的李聪,心里猜疑着。

本以为听到的会是噩耗,但看李聪,脸上仿佛带着喜色?

“郎君,出铁汁了……”

李承志都被惊呆了,差点骂出声。

扯什么鸟蛋?

这炉都没建好,矿石都还没炼,哪来的铁水?

再说了那可是铁,又不是蜡?

连焦都没来及炼,自己甚至还没把添加助熔济的秘决教给老铁匠,他如何能把铁水给炼出来?

“郎君,是真的……”

李聪呲着牙,笑的好不开心,“烧炉封盖之时,铁倌儿说是闲着也是闲着,就丢了几块磁石(矿石)进去,说是看能不能炼化……

但哪想,还不到半个时辰,炉底竟然就流出了铁汁……是真的铁汁。就连铁倌儿都惊呼神迹,他那帮徒弟都快跪下来了……”

李承志心中一震:竟然是真的?

见了鬼了?

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
“去看看!”

见李承志跳下点将台,李松李亮等人也紧随其后,打马奔向两里外的正义峡口。

峡口一侧的平地上,立着一座约两人高,两头细,中间粗,像是一只大腰鼓一样的高炉。

高炉半边在外,半边用土围住,建成了一座高台,以供铁匠操作。

整体看起也就半间房屋大小。

这是正儿八经的高炉,并非如坩埚炉一样,光抬了个名头。

往上追溯,其实西汉时期的汉人,就已经会修建大炉子用来烧炼铁矿石了,不过修的比较臃肿,至少有眼前这一座的五六倍大。

但到宋朝时,高炉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。不但能将渣水(铁水和炉渣)分离,甚至会热鼓风(空气加热)。

而这些技术,基本已是人力炼钢技术的巅峰,所以往后的一千年,至工业炼钢普及之前,技术基本再未进化过。

包括建国之后的大炼钢时期,造的高炉也罢,炼铁的技术也罢,大都和宋朝的技术没多大区别。

因此,宋朝的造甲技术已相当先进了,有时宋兵和金国的铁浮屠作战时,需披三层步人甲,但全重也才七八十斤。

所以,大宋之所以被人说怂,绝不是大宋百姓的锅,应该问问赵氏皇氏才对……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绝代帝尊

张二鱼

求道武侠世界

大荒散人

领主:我有一个英雄联盟系统

利与害

堡宗别闹

何时秋风悲画扇

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

血狸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