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刀老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772章 稳步替换,明末之席卷天下,金刀老炎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而以前,可是有好多田都没有算在收税里面。

这样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钱?

咱们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赋。

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,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。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。

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,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,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。

宣德时期,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,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(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),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,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,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,直至明朝覆灭。

明亡时,按标准田赋就有两千七百万石,可是崇祯每年手上可用最多两三百万石,十分之一都不到。

也就是说,崇祯的的帝国一年也要开支到两千五百万左右。

丁毅现在每县两万石,一千多县,也就花费到两千多万石,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军队,估计最多五千万石就顶天了。

而明朝时全国收税田不足一半,计算的产量是每亩1.3石。

丁毅大面积推广土豆红薯,并且着重水利沟渠建设,看重农业生产,将来产量每亩两石甚至三石都不会有问题。

加上税田大帐增加,一年开支五千万石,完全没问题。

至于大明朝现在有多少田,历史上各有说法,有说七八亿的,有说十一亿的。

丁毅现在也没全统计起来,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.7万顷。

按前两年崇祯征饷来看,又不一样,当时崇祯征饷一千多万两饷银,朝廷是按七百三十万顷面积为基数算,那大概为七亿亩出头。

但征饷田地不包括大量勋贵和宗室、缙绅、官员的田,实际数据肯定远远超过七亿。

所以丁毅的打算是,前期以田赋来开支全国,商税则是上交中\央,后期田赋除了开支还有多余上交中\央,这样国库就会越来越富。

吕大器看完后,犹豫下,还是道:“按王爷山东的例子,全国养这么多官吏和兵马是没什么问题。”

“但是若遇天灾,田赋失收,如何处之?”

意思是,要是天灾,收不上粮,官吏们的粮,你怎么发?

“所以要官员们勤勉,不要只会死读书,要懂的精修水利,善种田粮,引导百姓做好抗灾准备,决不能出现以前崇祯年间失收,绝收的事情,你们治天下可以,种田这块,还得靠本王的东江镇。”

几位尚书一脸尴尬,但丁毅说的没问题,论种田,他们真不行。

现场唯一能种的就是张慎言,跟着卢升像学过,可肯定也比不起丁毅的人。

王铎想了想,道:“全国官员提升俸禄的事,老臣觉的还能再缓一缓?”

吕大器顿时瞪着眼睛看着他,缓个毛啊,我家里都没米开锅,没钱买新衣。

“王尚书有何高见?”丁毅笑道。

“可先发出风声,让天下的官员支持王爷,等天下大定时再开始,现在天下未定,战火纷乱。”王铎眼珠转着,说道:“田赋都收不齐不说,官员们也都不知道自己为谁办事呐。”

这意思就很明显了,你丁毅现在提升俸禄,大伙还认为是大明朝干的。

这好事不能让大明朝占啊。

这得让天下官员都知道,这是王爷您的决定。

更何况,先发出风声,官员们就有了盼头,到时所有官员,都巴不得王爷您赶紧上位。

王铎这马屁拍的真好,丁毅当然早想到这点了,而且现在田赋都没收起来,那能这么发,这样发不要心痛死。

但他故意自己不提,果然,王铎还是提了出来。

“王尚书说的有道理,可徐徐图之,咱们现在,也不缺吃喝嘛。”马士英马上跟着道。

其余众人纷纷点称是,只有清官吕大器不爽。

“吕部堂钱够用吗?需要的话开口。”马士英这时陪着笑。

“不用,够用。”吕大器一口拒绝。

当下丁毅与诸臣议定,先发出风声,画个大饼,拉拢人心,也促使各地,加快执行朝廷政策,重新量田,征收田税和商税。

东江镇有军将也曾问过丁毅,为何不一下子清扫大明这些官员,大明的官员有几个是好的?

事实上明末还是有很多好官的,决不能一刀切,而且现在丁毅的前期大量事情,比如量田、募兵、修水利等,有当地官员配合,会干的更快,更容易。

丁毅的计划就是稳,慢慢用自己的人,替换原来大明的人。

一定要稳妥和顺利,尽量减少冲突,不用到处派兵镇压。

天下已经乱了够久,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上平定的生活,丁毅没理由再弄的更乱。

当晚丁毅与诸臣说了很多,因为大家喝了酒,又知道要加薪,所有人心情不错,相互间也亲近了许多。

几位尚书感觉和以前与崇祯相处,完全不一样,非常轻松,也不用担心丁毅突然发火什么的。

最后诸臣走时,吕大器走出武英殿,看向对面文华殿和东宫方向,一脸愁容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仙路纵火犯

汐洛听风雨

快穿之躺赢的女配

琪琪家的猫

修仙别看戏

踏歌行人未停

金陵走阴人

一月二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