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史尽成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,大明第一臣,青史尽成灰,飞卢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事情走到了今天,张希孟不得不承认,已经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掌控……他对海外开拓的理解,无非是抢占土地、矿山、开拓市场、获取利润,然后填补大明的国库,完成财富的积累。
但试想一下,就连东罗马的皇子都能不远万里,跑到大明求教,对周围国家的影响,可想而知……大明建立,带来的庞大影响,已经逐渐开始显现出来。
其实原本中原王朝就是整个秩序的核心,周围的国家,或多或少,都要效仿中原的模式,编织官僚体系,确定治理国家的方略。
高丽、倭国、安南,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藩国,几乎都是东施效颦,没有例外。
千百年来,孔孟圣贤,在这个属国,一样是管用的。
但是自从张希孟重新阐发历史,论证均田,主张万民一致之后,儒家代表的士农工商,四民尊卑有序的那一套纲常伦理,就已经被撼动了。
经过了十几年的不断阐发丰富,这一套体系已经在大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……反过来,也开始强势向外辐射。
而且相比起孔孟之道,这种主张平等一致,主张均田均赋的想法,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。包括一些中下层的读书人,也热切倡导,高度赞同。简直吹捧上了天。
随着安南起义的爆发,更是把这种情绪推到了极致。
占城那边已经开始了动作。
竟然有一个读书人将家里三千亩田产,分给了自家的佃农,他说要按照张子主张,实现耕者有其田!
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,他认为如果所有国家都均田了,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,能够安居乐业,就不会有战乱纷争。
至少占城和安南就是这样,现在安南的均田政策几乎成功了,占城也不能落于人后。
他这种观点很有趣,将均田跟和平联系起来。
很难说他讲的有道理,但是在占城,确实很有市场……一个根本的原因,打了这么多年,他们也怕了。
别看占城击败了十二万安南大军,但论起实力,占城远不如安南。
道理也很简单,安南好歹和大明接壤,偶尔要参加中原大区的战斗。
而占城则是纯纯的南洋大区的优秀匹配机制,面对安南,早晚是要被吞并的。
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抓住机会,推行均田制,顺带着纳入华夏版图,获得大明庇护,从此之后,就什么威胁都没了。
相安无事,乐享太平,岂不美哉?
“先生,照这么看,咱大明岂不是能轻易吞下这些地盘?”朱元璋不无兴奋,很显然,老朱很盼着能大肆开疆拓土,而且更让老朱兴奋的是,伴随着均田主张,华夏九州,也在不断壮大,这样一来,在有生之年,大明确实能远迈汉唐,到时候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。
没准到了地下,还能看到历代帝王,大家凑在一起聊聊……秦始皇一统天下,自不必说,汉武帝算是奠定了文治武功的标杆,唐太宗是国势巅峰,大唐盛世。
咱洪武皇帝呢?
咱出身最低,驱逐胡虏,恢复华夏。这个功劳你们要承认吧?
咱文治武功,内除弊政,外扩九州,把你们都拿不下来的地方,纳入华夏版图,再闯盛世辉煌。
不管怎么说,咱也是傲视豪杰,睥睨君王……至于赵匡胤的那个废物,根本坐不上主桌,滚一边去吧!
这画面绝对很美,朱元璋相当满意。
只不过张希孟没有这么乐观,“主公,不说别的,现在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也好,但臣想请教,如果开科取士,交趾又有几人能入朝为官?”
朱元璋微微一怔,刚刚的兴奋,一扫而光,甚至显得有些颓靡。
别说交趾了,就算是大明,这问题都没解决很好。
前面提到过以济民学堂为首的南方学堂,瓜分了七成,以复旦学堂为首的北方,拿走了三成。
学堂这个比例,反应在官场上,情况也差不多,甚至更加离谱。
江西籍的官吏,能占据三成,如果再算上江南出身的官吏,结合起来,超过一半,完全把控朝局,左右社稷。
后面不断的改革,加上北平大学堂的崛起,现在北方大约能占据四成,到四成五。南方依旧拥有优势,但也不那么明显了。
其实聪明人都明白,教育背后,就是经济实力的体现……朱棣折腾了那么多年,投入了那么多资源,北平的工商业繁荣,纺织业傲视大明,新的机器发明,层出不穷……这些加起来,让北平拿到了两成以上的份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